固廢處置能力不足
我國煤電、化工等產業快速發展,由此產生的工業固廢種類多、存量大,環境壓力隨之加大。生態環境部公布的《2019年全國大、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》顯示,全國200個大、中城市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達到15.5億噸,其中綜合利用量占處置總量的41.7%。也就是說 ,每年仍有半數以上的工業固廢采取貯存、填埋等方式。
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人士表示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煤電、化工等重化工業集聚,工業固廢和廢舊物資產生量大。2017年,該區域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約為13.7億噸,占全國工業固廢產生量的41%,近三年累計利用量約為22億噸。因其綜合利用潛力大、產業互補性強,協同處置成為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。
“當前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處于實現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,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面臨著重要歷史機遇。但產業發展不平衡、區域協同不充分,產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,綜合利用項目同質化等問題仍普遍存在?!鄙鲜鋈耸糠Q。
E20環境平臺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潘功告訴記者,因處置能力受限,多地還普遍面臨存量壓力。一個地區的處置能力,理論上說應與當地工業結構相吻合,但實際卻存在供需不匹配、處置效率低、利用低值化等突出問題?!鞍凑丈a者責任制,誰污染、誰治理,最理想的方式是由生產企業自行處置。然而,出于成本、技術等因素,產廢企業處理手段單一,僅靠自身往往難以高效處置。選擇先整合再處置,通過區域協同、產業協同,資源回用效率更高、價值更大?!?nbsp;
低效、低值的處置方式亟待扭轉
根據產業特性,《計劃》列出推進大宗冶金與煤電固廢協同利用,推動鋼鐵、煤電、化工等產業耦合共生;以山西、內蒙古等地為重點,開展粉煤灰、煤矸石制備新型建材等高值化產品;加快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,統籌推進區域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等重點任務。而這些既是資源化利用重點,也是固廢處置難點所在。
以粉煤灰為例,這是燃煤電廠產出的主要固廢之一,因處置能力遠不及產生、堆積速度,我國粉煤灰總堆積量已超過20億噸。傳統填埋方式占用土地,還帶來揚塵污染等環境問題;制備建筑材料、改良土壤等回用渠道,利用率不高、附加值偏低。在山西、內蒙古等煤電富集區域,消納難題尤為突出。